ADKINS JIANG,第一届大中华区不务正业大赛总冠军 阅读原文 比起好评如潮的《惊魂记》等作品,这部电影应该算是希区柯克作品中比较争议的一部。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部非常不“希区柯克”的电影。导演在这次的创作过程中完全迈出了传统犯罪悬疑片的范畴,在灾难片的题材上做出了颇具意义的初步尝试。也正因如此,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希区柯克式编排的精彩。前半段铺陈的家庭伦理与婚姻爱情桥段过于冗长,与后半段突转而来的灾难现场形成了比较尖锐的割裂与对立——或许在其他几部典型希式电影中,这样的安排是可以妥帖地服务于主题的。 当然,希区柯克在这部电影里仍然留下了许多堪称经典的手笔: 第一是对于氛围恐怖渲染手法的承袭和发扬。希区柯克最擅长的心理惊悚在这部电影里仍然发挥出极大的效果,灰暗沉郁的画面与铺天盖地的鸟群烘托出末日审判般的氛围,孤悬的木屋和几近封闭的海湾小镇则为突发灾难的惊悚提供了绝佳的舞台。随着剧情的不断进展,无助而绝望的人们被完全束缚在笼子般的囚牢之中,人与鸟的角色完全反转,而随时可能攻击、侵入的群鸟就像是高悬在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象征着一种神秘的颤栗。 第二是对灾难片种类及运行逻辑的全新开创。导演既没有介绍这场灾难的来龙去脉,也没有在最后揭开群鸟袭人的真相,更没有引入陨石、火山、外星人等罕见的客体,而是采用一种“飞来横祸”式的手法,调动起日常中最为常见的鸟类,发起一场全然陌生化的公共恐慌。这是一种高度模糊化的处理方法,却别具一番狂乱而窒息的质感。群鸟的复仇没有机理或规律可循,这就使得这部灾难片的运行逻辑贴近了冷战时期的群体性死亡焦虑。 第三是对于母性图腾的暗喻。希区柯克不止一次在电影中运用心理精神分析的手法来暗喻恋母情结,这部电影也不例外。从小的层面看,男主角与母亲尴尬而纠缠的情感关系是对恋母情结的解构和委婉表现,丈夫的早逝使得男主角的母亲陷入长久的绝望、无助和脆弱,这亦可以被理解为父权制度对母性归属的禁锢和剥夺;从大的层面看,人类在狂怒的大自然面前渺小如蝼蚁,也遥相呼应了对母性图腾的探讨——要知道,大自然向来是以“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诸多艺术作品中的。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绝对不是一部庸常的商业片。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