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为什么传统的中国古建筑很少见到「圆顶」这种结构形式?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2-05-24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46
    赞:
    46
    [​IMG] 白玉京,建筑师|grasshopper 阅读原文

    为什么传统的中国古建筑很少见到「圆顶」这种结构形式?

    圆顶之前,先说圆形建筑。

    无论是古建筑还是现代建筑。

    无论是中国的古建筑还是外国的古建筑。

    “圆形建筑”都是非常少见的。

    1 圆形建筑起源

    本人简单的在全球几个比较大的城市里选取 1500 米乘以 1500 米的方块。

    [​IMG]
    这个是截取的北京
    [​IMG]
    这个是东京
    [​IMG]
    这个是莫斯科
    [​IMG]
    这个是巴黎
    [​IMG]
    这个是罗马
    [​IMG]
    这个是华盛顿

    在 225 万平方米的城市肌理内,大概数了一下一共又多少圆形的建筑。

    通过大概的数数,可以看出,欧洲的圆形建筑还是比较多的。

    但是在单位面积内,没有超过两位数。

    两个亚洲城市,几乎都没有圆形建筑了。

    [​IMG]

    为啥圆形建筑少呢,本人认为,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占地面积大。

    方形的建筑可以几个之间互相拼合,形成街道。

    圆形建筑之所以能保证圆形,周边就没有贴临的建筑。

    往远古追溯,相信,人类最早的建筑形式,比如帐篷,应该也是以圆形为主的。

    围合同样面积的边长,圆形最短,圆形可以为人类节省材料。

    当人们开始一个挨着一个的聚聚,建筑就开始从圆形变成方形了。

    [​IMG]
    半坡遗址中的建筑复原图

    然后,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发现了土楼。

    土楼最早的时候起源于明朝的军屯堡垒,其建筑形式也是方形的。

    这点颇有“返祖现象”的味道。

    圆形土楼,源于元朝末期,肯定妥妥算是中国古建筑了。

    这种圆形和远古或游牧的帐篷是有类似原因的。

    圆形的土楼起初建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这些地方地广人稀,不需要其他建筑聚居贴临,也可以建成圆形。

    圆形土楼[1]建在地广人稀的地方,这些地方也容易遇到匪患、野兽,所以圆形周长最小,利于防守。

    对于本人自圆其说的解释就是,随着建筑周边环境的变化,曾经的方形建筑,会逐渐变回原始的圆形。

    [​IMG]
    应该是闽西南的土楼

    有可能,圆形建筑就一直带着这种“在荒野中开拓”的人类原始记忆。

    圆形建筑可能是用以保护人类最珍贵的部分。

    这个思路的逻辑能说得通。

    [​IMG]
    感觉土楼就是碉堡,向外还有“射击孔”

    因为前面所能搜索到的圆形建筑就包括了承载珍贵的功能。

    中国古建筑中的土楼。

    土楼的核心是祖堂。

    [​IMG]
    无论是方的还是圆的,无论其规模大小,都有一个处于全楼核心地位的标志性建筑——祖堂

    西方古建筑中的万神庙。

    万神庙本身是教堂。

    其他西方的圆顶建筑,基本也都是教堂、清真寺。

    [​IMG]
    万神庙的内部

    2 城市用地的划分

    前面解释了圆形建筑是什么,可是依然没办法将为什么中国的圆顶建筑更少自圆其说。

    因此,本作者又开始从城市起源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外国的城市,很多起源于聚落。

    巴黎[2]的历史有 2000 多年,最早是从西岱岛发祥的。据说,当时居民仅几百人,居住在不到半平方千米的旧城岛上。公元四世纪,罗马人的一个部落强占岛上高卢人村庄,并建立了“巴黎吉”人的首府,巴黎从此得名。

    [​IMG]

    意大利首都罗马[3]是世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沈淀了数千年历史遗迹,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它建在台泊河之间的 7 座山冈上,几经毁灭又几度复兴。古罗马遗迹规模宏大,令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

    [​IMG]
    能看见万神庙当时在城市中心

    本人的理解是,这些城市是现有人的聚集,后有城市的规划的。

    这些城市,很可能在最初的时候,就建设有“圆形建筑”作为不同部落的核心。

    这些部落不断的发展融合,最终形成了城市。

    “圆形建筑”也因为其“祖堂”或“教堂”的属性,不可撼动。

    慢慢的,以“圆形建筑”向周边放射的城市用地的布局方法也形成了。

    在这样的城市里,“圆形建筑”姑且就打比方是“教堂”。

    每座“圆形建筑”“教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独特的传承,整个城市的“圆形建筑”就是城市布局的核心、重要节点。

    [​IMG]
    巴黎的城市反射布局

    这样的城市布局逻辑形成之后,就固化成了习惯和记忆。

    即便是现代化的城市设计和建设,“圆形建筑”、“教堂”依旧可以在这些西方城市中起到重要不可撼动的地位。

    甚至这些圆形建筑几经拆除、重建,功能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圆形建筑”本身是西方城市非常重要的“核心元素”。

    中国的城市,可是从只少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就大手笔、大蓝图的宏观设计的。

    《周礼·考工记》[4]中就明确规定着中国城市的建设结构。

    [​IMG]
    周礼·考工记·匠人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和建设城市;方九里指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个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横街和九条竖街;经涂九轨指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即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IMG]
    周礼考工记里描述的城市

    看见了么,至少从从公元前 700 多年前,中国的所有城市就是按照方格网规划的。

    本人推敲,这暗含了一个稳定发展和人口密度的关系。

    华夏先民肯定也经历过以“圆形建筑”和随机“聚落”形成自然生长的城市这一阶段。

    但是,华夏先民经历这一阶段的时间非常久远。

    以至于自从有历史记载开始,华夏城市已经都是人挨着人、人挤着人的方格网了。

    [​IMG]
    华夏先民的部落时代应该比较遥远

    方格网,节省土地。

    方格网,城市街道空间清晰,经纬纵横,均质化的特点明确。

    方格网,体现了城市管理者权力的高度集中。

    既然权力是高度集中的,那么,“圆形建筑”肯定也是“高度集中”。

    这个可以对比不同的聚落围绕不同“教堂”的放射线城市。

    方格网城市,很可能设计规划之初,就是为了统一、规范。

    方格网产生了,就只会留下方格网核心的“圆形建筑”。

    其他的周边、异类都会被方格网所规矩,所抹平。

    [​IMG]
    这是古长安城的规划

    大一统的古代中国,既然规定了一座城市里,只能存在一个“核心”。

    由此推论,整个国家的所有城市里,也只能有一个“核心”。

    所以,其实在中国古代的城市里,也存在“圆形建筑”,那就是“明堂”。

    “天子坐于明堂,执传国玺,列九鼎,使万方之来者,惕然知天下之人,意有所归,而太平之阶具矣。”[5]

    [​IMG]
    古代洛阳城市中心的明堂模型

    按照这个逻辑推定,为什么“中国古建筑”的“圆形建筑”比较少,也就自圆其说了。

    首先,古代中国的每座城市都是按照“经纬方格网”的理想形态规划的,本来承载“圆形建筑”的核心每座城市里就只有一个。

    然后,古代中国还是大一统的,在所有的“经纬方格网”城市里,只允许唯一的一座皇帝的城才能有。

    最后,是不是每个朝代的皇帝的城市里,真的有当时古代中国唯一的圆形建筑呢。

    似乎还真是。

    比如,北京,清朝天坛。

    比如,洛阳,唐朝则天明堂。

    比如,大同,北魏平城明堂。

    至少在本人调研到的资料里,中国古代建筑中,现存的“圆形建筑”就是这些。

    [​IMG]
    天坛
    [​IMG]
    则天明堂的模型
    [​IMG]
    北魏平城明堂

    3 圆形的固定含义

    接下来,就是从“圆形建筑”到“圆顶建筑”的演变。

    在西方建筑史里,这个演变特别清楚。

    本人几乎就是引用建筑史教材了。

    “圆形建筑”最初是罗马的万神庙。

    这种“圆形”是一个完美的球体中切出来的。

    建筑材料的重力,在球形的轮廓传导,建筑也就可以以坚固、自重大的石材、混凝土建的很高。

    这种圆形模式,就是“拱”。

    [​IMG]
    万神庙的剖面

    接下来,西方建筑从罗马的多神宗教的万神庙,发展成了一神的宗教。

    “拱”也从“球拱”,发展成更多形式的“拱”。

    因为继续的历史和宗教原因吧,万神庙的“拱”主要分化为两种。

    第一种是“帆拱”。

    “帆拱”保证了原有的万神庙“球面穹拱”的所有特征。

    这里可能是古代的西方人发现了“球面穹拱”可以完美传导力,然后又发现了被切之后的“球面穹拱”也能传导力。

    进而,“帆拱”将几个被切割之后的“球面穹拱”互相拼接。

    下面的四个“球面穹拱”合理把中间的“拱”往里推,往高顶。

    [​IMG]
    帆拱的示意图

    第二种是“肋形拱”。

    [​IMG]
    帆拱的求法
    [​IMG]
    土耳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典型的帆拱

    “肋形拱”应该也是发现了在球面上切出的部分能够完美的传导力。

    索性,就把球面切成一根根弧形的“肋条”。

    “肋条”本身传导力的效果很好,在“肋条”基础上搭建其他建筑材料就行了。

    [​IMG]
    肋拱示意图
    [​IMG]
    肋拱的应用

    不知道为啥,本人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好像教的是“帆拱”更完美。

    [​IMG]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内部

    但本人一直觉得,能把球面力的传导化简到“肋”找出“拱”的弧线,显然喜欢“肋条拱”的这伙西方人更聪明。

    嗯,历史和我的选择差不多。

    斗转星移,宗教、国名、几经改变,野蛮杀戮几经倒退。

    但是最终,是“肋形拱”这个逻辑在建筑历史里走的远一些。

    以至于,到了西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肋形拱”被当时的西方人发扬光大了。

    比如,1550 年代建成,由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 年 3 月 6 日—1564 年 2 月 18 日)、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1444 年 - 1514 年 3 月 11 日)等大师设计的罗马的圣保罗大教堂的巨大的穹顶。

    [​IMG]
    圣保罗大教堂的各部分
    [​IMG]
    圣保罗大教堂的内部

    到这里,圆形建筑从“万神庙”发展成“穹顶”,“穹顶技术”又基本和“教堂”绑定。

    那是不是说,西方古建筑里,就会有这样一种“模式化”的“圆顶”,然后但凡是“神圣的”、“集权的”建筑,就放一个“圆顶”呢。

    还真是。

    这个“模式化”的“圆顶”在西方建筑史里,还有一个名字“坦比埃多”[6]。

    而且“坦比埃多”就是伯拉孟特设计的。

    [​IMG]
    这就是“坦比埃多”也叫圣保罗小教堂
    [​IMG]
    坦比埃多的剖面

    “坦比埃多”这个标准的西方“圆顶”定型之后,就是到处放。

    美国国会大厦建于 1800 年。

    巴黎圣心堂建于 1914 年。

    基本上,接近现代的“圆顶”建筑,一路就从古罗马走过来了。

    [​IMG]
    国会大厦
    [​IMG]
    圣心堂

    然后,再说古代中国这边。

    还记得,前面本人自圆其说的提到,古代中国的圆形建筑叫“天子明堂”。

    一个朝代才有一个。

    咱就不细说“明堂”的建筑结构了。

    毕竟,天坛就活生生的在北京。

    天坛的结构也可以清晰查到。

    [​IMG]
    天坛的剖面图

    但是再往前或者往后,对于中国古建筑的“圆顶结构”本人都是“存疑”的了。

    大同的北魏平成明堂,这是一座按照北魏历史记述复原的建筑,建筑建造年代可能是 1995 年。

    本人猜,肯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造型上,没准还是反向参考了明清天坛。

    洛阳的则天明堂并没有附建,但是按照历史建设了“则天明堂”旁边的“天堂”,虽然本人看来,也可以说是一座塔。

    但是“天堂”的确是圆的。

    而且这么高,应该也是“钢筋混凝土”的。

    [​IMG]
    洛阳天堂
    [​IMG]
    天堂的内部吧

    中国古建筑中的“圆顶”,如果从结构的角度讲,似乎只有天坛,还有天坛旁边的皇穹宇了。当然古建筑结构里不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

    [​IMG]
    天堂傍边的皇穹宇

    中国古建筑中的“圆顶”,如果只从形态角度讲,还有大同明堂遗址公园里的北魏明堂,隋唐洛阳国家遗址公园里的天堂。

    等等,其实呢,圆顶的中国古建筑还有一个。

    那就是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IMG]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照片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1951 年 6 月破土兴建,1954 年 4 月竣工。

    在过去那都是表达“崇天”、“集权”、“神”的“圆顶”。

    在新中国,“圆顶”属于人民。

    [​IMG]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内部

    所以,大家明白为什么传统的中国古建筑很少见到「圆顶」这种结构形式了吧。

    以上。

    作为一名建筑师,为了人民的建筑,我辈继续奋斗。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