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lover,公众号:不仅是健身/虫趣 阅读原文 简单地说,有两大原因导致了使用蛛丝制衣的难度和成本远大于蚕丝: 蛛丝远细于蚕丝。 饲养蜘蛛 + 获取蛛丝的成本远大于饲养蚕 + 获取蚕丝。 (由于题目中与蛛丝对比的是蚕丝,而人类利用天然蚕丝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因此本回答中也只从天然蛛丝用于制衣的困难和成本出发谈为何是蚕丝而非蛛丝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利用,不考虑使用基因工程让其他生物代替蜘蛛来产生蛛丝的现代生物科技办法) 先说蛛丝太细的问题。在历史上,曾经有不少人考虑到“蚕一生只吐丝一次,而蜘蛛却能终生吐丝”进而产生了使用蛛丝制作衣物的念头,例如: 法国 18 世纪的著名博物学家 Reaumur 曾经受人委托,研究过使用蛛丝代替蚕丝作为制衣原料的可能性。 建国初期,上海国营绢纺厂和苏州第一丝厂也曾研究过使用蛛丝代替蚕丝作为制衣原料的可能性。 而他们的结论也是高度一致的——和蚕丝相比,蛛丝实在是太容易断了,导致用蛛丝制衣难度大,成本高,不划算。 这里可能有人会疑惑了:不是说蛛丝强度超高的吗?怎么还“太容易断”? 的确,在天然生物材料里,蛛丝的强度首屈一指,其抗拉强度是骨骼的三倍(Vollrath,1993)。但如此之高的抗拉强度,也架不住蛛丝同时还拥有举世无双的纤细——即便是蜘蛛在爬行时用来做“保险绳”的拖丝(drag line),其直径通常也小于 2 微米(Denny, 1976; Brandwood, 1985),仅为蚕丝的 1/10 左右(桑蚕丝直径 13~18 微米,柞蚕丝直径在 20 微米以上),而一些筛器蜘蛛的丝直径甚至只有 0.01~0.02 微米(Foelix, 1996)。于是,蛛丝在强度上的巨大优势就被蚕丝在横截面(直径上有 10 倍之差,则横截面积就是 100 倍的差距)上更大的优势所抵消,带来了容易断裂,加工困难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许多根蛛丝拧成一根,或者换用专门为纺织蛛丝而设计的机器来解决蛛丝太细容易断裂的问题,但这样势必进一步增加工艺程序和生产成本) 再说饲养蜘蛛和取丝成本的问题。在这方面蜘蛛的捕食性是最大的阻碍: (一)捕食性首先意味着蜘蛛的营养级较高,能量转化的比率相应较低,从能量上看就不如吃素的蚕划算。 (二)捕食性限制了饲养蜘蛛时不能像养蚕一样挤做一堆,必须给每只蜘蛛都留出足够的空间(结网和穴居蜘蛛尤其如此)。因此虽然蜘蛛在食物供应充足的前提下可以高密度共存而极少出现自相残杀(极少数演化出社会性的蜘蛛可以容忍更高的密度),但饲养相同数量蜘蛛所需的空间仍然远大于蚕,也就是在“空间成本”上很不划算。 在食物充足的水边蜘蛛也是可以高密度共存的,甚至可以多种蜘蛛共存。图片系答主所摄 (三)捕食性带来的第三个问题是饲养空间设计的困难:如果在开放空间里饲养(这样可以用黑光灯之类的方法把昆虫引诱进来给蜘蛛当饲料),能够自己放自己风筝的蜘蛛说不定什么时候屁股一翘把丝一放就飞走了……如果在封闭空间里饲养,那就需要人定期去投食,又增加了额外的劳动和开支。因此,在饲养管理方面,善于逃跑的蜘蛛也不如只会慢慢蠕动的蚕宝宝省心。 我要起飞喽!图片取自网络 (四)捕食成功的首要前提是捕食者的战斗力强于被捕食者,因此在捕食者刚出生体型最小战斗力最弱的时候,其食物来源非常有限,死亡率很高。所以野外蜘蛛密度最高的地方往往是在河岸、湖边等邻近水面的区域——因为这里的蚊子、蜉蝣等个体小战斗力弱的水生昆虫数量最多,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初孵化的若蛛度过生命中死亡率最高的一个阶段。这样又进一步增加了“蜘蛛养殖场”的选址难度和场地成本。 (五)在之前的回答 通过从蜘蛛尾部强行扯出蛛丝的方式有可能把蜘蛛的身体掏空吗? 中我曾经提到过一只蜘蛛视其种类不同,可以产生 3~8 种不同的蛛丝。这其中有些丝不适合做衣服(典型如粘性蛛丝,做成衣服的话很容易粘上灰尘不易洗净),有些丝只在特定时候产生(典型如蜘蛛用来包裹卵的丝)。而相对适合做衣服且能随时供应的拖丝,又得靠人把蜘蛛一只只抓起来手动抽取(上面的回答中也说了,手动抽蜘蛛丝抽出来的总是拖丝)……因此,在取丝成本上,蛛丝同样是远不如蚕丝的。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天然蛛丝难以像蚕丝一样规模化生产用于制衣,只能在特殊情形下依靠不计时间和人力的大量投入砸出成本高昂的几件。要大规模低成本获取蛛丝用来做衣服,还得靠基因技术,让其他动物代替蜘蛛来产生蛛丝,才能实现。 (不过蛛丝极纤细的特点也许正适合某些特殊衣物的织造——纤维纤细就意味着容易织出轻、薄、透的衣服,而且也更易断裂。或许将来我们可以考虑一下,用蛛丝制造某类不需要多少布料,要求轻、薄、透且容易撕开的一次性衣物??)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