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消暑,很多人都会在出游时选择一些水上活动,比如漂流。在体验漂流的过程中,河水打湿衣服,会感到非常凉爽,但与此同时,也要小心失温症。据头条新闻报道,近日就有游客在景区进行漂流时出现急性失温。为什么会失温?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 失温症有多危险? 众所周知,人体具有体温调节系统,在一定外界调节下,能够将人体的核心温度维持在一个适合于生存的较窄的范围内。 失温症,简而言之就是人体的体温调节失衡,产热低于散热,导致人体热量逐渐丧失,无法维持正常体温的现象。 一般而言,失温症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即轻度失温、中度失温,和重度失温。 在第一阶段,人体的热量开始流失,体温开始下降,直至核心温度低至32℃-35℃左右。此时,身体的第一反应就是减少散热,加快产热。 因此,为了加速产热,肌肉会不停收缩,出现“寒颤”的症状。 为了减少散热,外周的血管也开始收缩,血液主要集中流入核心部分,皮肤逐渐变得苍白。与此同时,气血交换率也下降,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为了调动身体各器官排除多余的二氧化碳,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呼吸和心率相应加快。但是,大脑在维持一段时间兴奋后,发现无法使体温回升,故开始节能减排,呼吸和心跳逐渐减慢,肌肉逐渐僵硬,患者行动变得迟缓。 在第二阶段,随着热量继续流失,核心温度低至28-32℃左右。患者口齿不清、反应迟钝,出现恍惚的状态。 此时,温度感受器已经麻木,无法将温度信号传输给大脑。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错误指挥,外周血管开放,“节能减排”中好不容易储存于核心的能量被分散到皮肤等血管,短时间内让人有“彷佛置身炎热环境”的错误感觉,而实际上带来的是更多热量丧失及核心温度迅速下降的结果。 在第三阶段,人体温度严重降低,核心温度下降至28℃以下。 此时,失温情况已经非常危急。患者没有意识,呼吸和心率都变得很慢,血压降低,肌肉变得僵硬,心脏出现纤颤,随时面临心脏停跳的危险。 因此,失温症的危险不容小觑。 有研究报道,仅在 2000-2019 年间,不适宜的室外气温与每年超过 500 万例额外死亡相关,占到全球总死因的 9.43%,其中低温所致的死亡占 8.52%,因此有人也将失温症称为“静悄悄的死神”。 为何天热也会失温?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热原体,随时随地和外界进行热传递作用,其中温度、湿度和风力影响是导致失温的最常见因素。 即便在天热的时候,也会有早晚温差,由于漂流时河水浸湿衣物,再受到风吹后,水分蒸发会让热量迅速流失,造成失温现象,更不用说遇到了恶劣极端天气。 失温者为啥会把自己脱光? 回答这个问题,还要归因于失温的第二阶段。 随着热量的流失,人体的温度系统“瘫痪”,无法将准确的温度信息传输给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得不到正确的“温度反馈”,因而对外界环境误判,下达错误命令,让外周血管开放。这样,用于核心保温的血液就流向外周,让人在短时间内有了发热的错觉。 而脱光了自己的衣服以“解热”,更加加速了热量的丧失,导致核心温度快速下降,更加快了失温死亡逼迫的脚步。 出现失温该如何救治? 那么万一出现失温的情况,该怎么办?以下我们整理了一套应急流程: 脱离低温,安全转移:发现有人出现失温症状时,要立即将患者立即脱离低温环境,转移至温暖、避风的安全环境或医院。 判断失温程度,及时急救:根据患者状态判断其失温情况,根据其症状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或拨打120急救。 保持干燥,核心供暖:检查失温者衣物,尽快替换潮湿的衣物。同时,用保暖设备,例如热水袋,发热贴等对失温者核心部位进行加温。需要注意的是,只针对核心进行加温,千万不要采用搓手搓脚等方式给四肢加温,否则会导致四肢冷血回流到心脏,可能引起心脏骤停。 适当进食,输入能量: 视失温情况,让失温者食入一些高热量,好食入的流质食物,让其快速补充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