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什么时候你第一次读懂了「云技术」?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2-08-30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20
    赞:
    46
    [​IMG] 王子君,wx王子君的碎碎念/合作xinzhi888gz 阅读原文

    谢邀。

    云技术很好懂,关键是要用起来。

    云很简单:你打开百度,随便搜点什么,这就云了。

    因为网页数据和找出数据的算法,都不在你手机里,你的手机只是发出了一个指令。

    非本地计算的,都算云。

    云技术是正在进行时,但多数人感知不深,因为普通人的算力需求很固定。

    “我就想搜今年的放假安排,你告诉我就行了”。

    只有需求复杂的用户才会理解云技术的重要性,例如谋求智能制造转型的工厂。

    云技术是智能制造的刚需

    经过这几年的新闻轰炸,都知道智能制造很重要。

    在十四五里有专门的智能制造规划纲要,要求在 25 年建成至少 120 个有行业影响力的平台。

    从现实角度看,我国制造业也确实到了不得不智造的阶段。

    一方面,高尖精技术离打破国际垄断还有距离。像半导体、材料、医药、工业设备等领域,乐观地说,也有 10 到 20 年的差距;

    另一方面,劳动力和运营成本持续走高,加上地缘风险,中低端产业有向东南亚、土耳其、墨西哥转移的趋势。

    国内制造业最大的优势早已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有复合效率的产业集群。

    越南只能做大单。

    你发个袜子的版式,标明面料和工序,然后他们吭哧吭哧做 50 万件。

    国内不仅能做大单,还能做小单快单:上午 1000 件 T 恤,下午 300 条裙子。明天另一批面料到了,开搞 2000 件外套。

    究其原因,是因为国内制造业在软硬件上都实现了集群:

    工厂周围有配套工厂,可以随时提供各种元器件原材料;

    除了产线上的流水线人员,还有大批有工业设计、工程、调试、QA 的工种,随时可以切入到生产环节。

    这种更柔性更快速的集群产能,是我国制造业与东南亚之间的真实壁垒。

    但我国这种柔性快速的集群产能,本质上还是停留在纸面和习惯里。

    “来了一批快单,我周围就有面辅料库存和工人,我把他们喊过来吧”,这是一种本能。

    要想把这张本能提升为产业壁垒,就需要把经验改造成数据。

    “来了一批快单,根据算法分析,需要 1000 米布、10 台设备、20 名工人”。

    要做到这一步,意味着工厂必须尽可能实时掌握人、物料、设备三者的数据。

    这就是云。

    但多数工厂无力自建云环境。

    一,没有数据采集能力。

    知道一个工人十分钟能织几米布,但不知道缝纫机一分钟能扎多少针,缺乏传感器概念。

    二,没有数据互联能力。

    知道隔壁有个面辅料仓库,但有多少种扣子,得去跑去查。就算有自家的 Excel 表,基本也是个数据孤岛。

    三,没有算法和算力。

    每笔订单都要进行传感器和数据库进行实时拆解,那几台老台式机搞不定。

    所以只能上云。

    移动云相当于云环境的工程总包

    工业云技术的价值在于:

    我给你搭好一个有超强算力的平台;

    这个平台里有现成的基本界面。如果你加点钱,我还能给你一两个代码小哥做定向开发;

    你把各路传感器和库房数据接进来,我帮你存着、帮你算出靠谱的结果、还能替你建立一个贴近实际生产的模型,以备后续优化。

    工业云,说白了就是把工程经验转化为数据模型。

    当然,实际里一点也不简单。

    举个例子:移动云在湘钢做的数智工厂云。

    这家钢企要转型,降低生产损耗、提高工序效率。这算是中国钢企的普遍现实压力。

    于是这几年上了 3 条无人产线、36 台智能工业机器人,投了 3.4 个亿。

    然后问题来了:怎么样让工人坐在监控室里进行生产?

    一,从剪切到钢表面识别,过去很多工序都是靠肉眼来二次确认,就像菜谱里的“炸至金黄色”。

    现在工人在监控室,怎么确认和操控?

    二,十几个大环节的监控数据要如何传输?总不能在钢厂那种环境里连一堆数据线吧?

    三,这些传感器的“生数据”要怎么变成看得懂的“熟数据”?

    移动云是这么干的:

    一,先给设备上工业应用。

    剪切、转钢、热喷等设备,都做到能远程接收指令;

    二,上传感器,检测氯气、红外和图像算法,做到能抓出生产状态;

    三,上 5G 专网,高速低时延,省了 90%的布线量;

    四,上大数据和 AI,根据实时数据进行模拟和溯源,提供可视化的辅助决策。

    一通改造下来,钢材工人坐在安静的监控室就可以操作主要生产流程。

    [​IMG]

    由于实时监控能耗和工序,成本损耗降低 20%,生产效率提高 20%。劳动生产率从一人一年 563 吨钢提升到 1547 吨。

    生产全流程实现数字化,并且可以实时同步到子工厂与仓库等协作环节。

    算钢企里智造转型的一个成功案例。

    工业上云,特别是移动云在湘钢建设的云计算与 5G 专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信息技术结合的云平台,其实是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方向。

    生产环境复杂,上 5G;

    数据多,上边缘算法和 AI;

    运算压力大,上云。

    只是现实比较骨感,多数中小型工厂现金流孱弱,不敢轻易投入创新。

    所以需要一个个的头部企业做亲身示范:上工业云不是为了时髦,而是真的能带来质变。

    从人口红利转向技术红利,中国制造业就是走到了必须数字化的十字路口。

    可以说,工业上云的速度,就是我国产业升级的速度。

    期待每个工人都能坐在办公室里开工的那一天。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