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 Hwang,搞音乐的 阅读原文 我常和家人、老师、朋友、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常识来说,「好」是肯定无法定义的,但是主观表达是否到位,这件事,在大家心里都是有一杆秤、一把尺的。 在现代化唱片工业中,无论企划、词曲、编曲、录音、混音、母带、宣发,任何一个环节,其实都是在为这件艺术品做自己的那一份工作,而大家共同努力,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觉得「好」 当我们听音乐,我们听的是什么?这是大概个哲学问题。同样,我们也可以想一想,当我拿着一份乐谱或者一份歌词的打印稿,来跟你大谈特谈这首音乐多么的好听,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事儿不成立,因为音乐建立在发声的基础上,才是我们共同的认知。 所以,好的词曲,我认为,首先是传唱。简单的说,那就是耐听好学,简单易记。要说写这样的词曲有什么技术,那其实都是非常马后炮的,因为你并不能确定地预见自己的作品能不能传唱或大红大紫。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研究终止式,研究诗词格律,把词曲咬合做到极致,把唱腔咬字做到最细,都是在经验学的基础上,做更多的努力。但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公认的好歌,这些技术其实仅在底层逻辑,而这个好的词曲,本身做的一件事,叫做「真诚」 没错,在你有了这些技术,作为底层逻辑的时候,极尽真诚地写作,想必它就是更趋向于大家认可的「好」了。 编曲与混音,是工业时代的技术工种,自古以来,编曲师的工作其实就是作曲家自己在编写总谱的时候做的事情,或是写好了框架缩谱然后交予助理,在自己的指导意见下完善创作。所以词曲本身的指导意义非常重要,它引导编曲找到适合的配器、律动、和声排列等等。 我认为好的编曲一定是和词曲完全一体的,就是当你觉得,这个歌离开了这个编曲,你在清唱的时候脑子里依旧需要这个伴奏来辅助,那它一定就是一个成功的编曲,也就是「好」的编曲。无论我们做什么样子的音色设计、律动设计、分段配器层次、和声重配等等,在主要的部分我们都是为了让词曲更为直达听众,而不是为了秀我们作为编曲师有多高超的技巧。 混音也是同理。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编曲师就是配菜师,而混音师就是大厨,他要用自己的理解做好这道菜,同时也要照顾你的理解,也就是他会让你吃起这道菜来有熟悉又欣喜的感受,才是一个好大厨。混音师也是这样,当我们作为混音师,拿到编曲和录音素材,我们需要让它有更为动听的听感,才能让这个数字艺术品更具传播性,更具持久性。所以在混音母带环节,我认为的好,就是审美与技术上的好,当作品能让你在大部分听音场景下耐心的听下去,它就是「好」的。 综上,我们都认可音乐的「好」是一个主观评价,但是我们大约也都承认,人们对于艺术作品有一个审美中线,耳朵并不会骗你。 大概就是这样。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