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亚洲由哪些陆块组成?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3-06-04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13
    赞:
    46
    [​IMG]
    [​IMG] 青铜马弓手,研究山脉,常在野外

    好大的题目!

    对于地(质)图爱好者,下图可以让你趴在桌子上看一年——

    [​IMG]
    2013 年任纪舜先生主编的 1:500 万《国际亚洲地质图》(IGMA5000):

    桌子应该是不行,太小。

    我本科学校一个教室里曾挂着此图,占满整面墙壁,图幅高度达 3 米。

    当然,这么对着地质图看,也不是办法,有大佬们给我们简化此图。

    几十年来,有许多学者都做了此简化工作,让我们先看看最新的结果。

    澳大利亚 New England 大学 Ian Metcalfe 教授,在 2021 年最新的综述文章中,将亚洲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如下:

    [​IMG]
    Ian Metcalfe,2021,GR

    是不是感觉清爽多了。

    还有更简明一些的版本:

    [​IMG]
    Zhao GC,2018,ESR(Revised after Li, 2006; Metcalfe, 2013; Chen et al., 2017; Xu et al., 2017; Cawoodet al., 2018; Zhao et al., 2018).

    那么,此图如何简化而成?


    地球表面的第一级地质单元,是大陆大洋

    组成大陆的次一级单元是陆块缝合带,也可以说是地台造山带

    陆块、地块或是地台,就是一个个硬块块,具有很好的整体性。

    缝合带或造山带,就是这些陆块拼接的地方。

    简言之,大陆是由“面”和“线”组成,面就是“陆块”,线就是“缝合带”。

    很多情况下,“面”成为了地台、盆地等地质作用稳定的地区,“线”发展成为造山带。

    因此,我们只需要识别出这些“面”和“线”,就能清晰地展示亚洲的大地构造单元组成。

    我们首先需要对这些“面”进行识别和分类。

    如何识别,最有效的方式是地质填图,将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岩石地层区分出来,然后进行分类。

    如何分类,第一种就是按年纪分类,找同一代人。

    例如 80 后,90 后,00 后……。

    同样,这些地块可以划分为 4 亿前、5 亿前、8 亿前,18 亿前。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不是 1 亿年前、2 亿年前、3 亿年前……这么等差数列式划分?

    因为这样划分不科学,和 80 后,90 后,00 后这种划分人群的方式一样不科学。

    地球构造活动可不是预先设定好每隔 1 亿年发生一次大事件。

    我们这里所说的年龄,通常是指地台结晶基底的年龄,也就是定型时期。

    以华北地台为例,

    如今是一个整体,但是华北其实也是由多个小块体拼合而成。

    主要是东(今华北地区)、西(今鄂尔多斯地块)两个大地块,在 18 亿年作用拼接到一起。

    PS:其边缘还有其他小地块,如图↓

    [​IMG]
    Zhao GC,2005

    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

    [​IMG]
    Zhang J,2012,PR

    这些小地块拼到一起,形成一个大地块,从此以后,华北地块趋于稳定,接受广泛的沉积。

    18 亿年,多个小地块拼成一个大地块,此后经历统一构造运动,这就是结晶基底的定型过程。

    你也许会问,2 亿年前,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拼接在一起,为什么不算成一个大陆块。

    因为,陆块划分是按照结晶基底形成时期来划分的,后期的拼接不能算作判断依据,不然地球陆块聚散拼合反复无常,也就无从分类了。

    说白了就是,结晶基底形成之后,你就满 18 岁了,是独立的成熟的个体了,你以后可以多次成家、离婚、再成家,但是你永远都是你父母组成家庭的孩子,这个不会变。

    根据结晶基底的形成年代,亚洲各个地块主要发育以下 4 个时期的结晶基底:

    (1)古元古代末期(大约 1850Ma),一般称为吕梁期,其代表是华北地块;

    (2)新元古代中期(大约 800Ma),一般称为晋宁期,其代表是扬子地块;

    (3)早寒武世(大约 500Ma),一般称为泛非期,主要是藏南、南亚的一些小地块;

    (4)早古生代末期(大约 400Ma),只有华夏板块和土兰 - 卡拉库姆板块,这个可能还有些争议。

    具体如下:

    [​IMG]
    万天丰,2013

    按年代分类是大类,相当于建立好框架。

    当然还可以按“籍贯”分类,例如你是亲劳亚大陆,还是亲冈瓦纳大陆,还是亲华夏的大陆。

    因为,现今亚洲这么多地块,是散装的结果,大多是从此前某个超大陆或次大陆裂离出来的,按籍贯分就是看出身。

    例如,4 亿年前,这些地块可能是这么分布的:

    [​IMG]
    潘桂棠,2022

    同样,地块之间拼接的地方是缝合带,现在多为造山带,也可以按年代划分如下:

    [​IMG]
    万天丰,2013

    将这些“地面”—面,和“缝合带”—线,标在图上,便有了下图:

    在亚洲大陆及其周邻地区,共划分了 6 个构造域以及 67 个构造单元(另有 5 个构造单元是亚洲周边的 板块。

    [​IMG]
    万天丰,2013

    将结晶基底形成时代相近或构造演化的部位比较接近、关系较密切的一些构造单元合并为构造域。

    同一构造域的构造单元,既包括板块或地块,也包括相邻的碰撞增生带。

    具体如下,据万天丰老师 2013 年的文献:(PS:斜体为题干问及的陆块)

    一、亲西伯利亚构造域 (Peri-Siberian Tectonic Domain)

    (1)西伯利亚板块(1850Ma);

    (2)东西伯利亚海南缘侏罗纪碰撞带 (200~135Ma);

    (3)维尔霍扬斯克—楚科奇侏罗纪碰撞增生带(200~135Ma);

    (4)科累马—奥莫隆板块(800 Ma);

    (5)外贝加尔(或蒙古—鄂霍次克)侏罗纪碰撞增生带(140Ma)。

    二、中亚—蒙古构造域 (Mid-Asia- Mongolian Tectonic Domain)

    (6)阿尔泰—中蒙古—海拉尔早古生代碰撞增生带(500~397Ma);

    (7)卡拉干达—吉尔吉斯早古生代碰撞增生带(500~397Ma);

    (8)土兰—卡拉库姆板块(400 Ma);

    (9)西天山晚古生代碰撞增生带(360~260 Ma);

    (10)巴尔喀什—天山—兴安岭晚古生代碰撞增生带(360~260Ma);

    (11)准噶尔地块 (1800Ma);

    (12)乌拉尔晚古生代碰撞增生带(360~260Ma);

    (13)完达山侏罗纪碰撞带(200~135Ma)。

    三、亲中朝构造域 (Peri-Sino-Korean Tectonic Domain)

    (14)中朝板块(1800 Ma);

    (15)贺兰山—六盘山晚古生代碰撞带;

    (16)阿拉善—敦煌地块(1800 Ma);

    (17)祁连山早古生代 (543~397Ma) 碰撞增生带;

    (18)柴达木地块(1800Ma);

    (19)阿尔金早古生代左行走滑 - 碰撞带(543~397Ma);

    (20)塔里木地块(1800Ma);

    (21)塔中新元古代(800Ma)碰撞带。

    四、亲扬子构造域 (Peri-Yangtze Tectonic Domain)

    (22)扬子—西南日本板块(800 Ma);

    (23) 皖南—赣东北—雪峰山—滇东新元古代碰撞带(800Ma);

    (24)秦岭—大别—胶南—飞驒外带三叠纪 (250~210Ma) 碰撞增生带;

    (25)绍兴—十万大山中三叠世 (240~228Ma) 碰撞带;

    (26)华夏板块(400Ma);

    (27)东兴都库什—北羌塘—印度支那板块(800Ma);

    (28)中国南海新生代断陷盆地;

    (29)巴拉望—沙捞越—曾母暗沙地块;

    (30)西兴都库什—帕米尔—西昆仑晚古生代—三 叠纪碰撞增生带(360~200Ma);

    (31)金沙江—红河三叠纪碰撞带 (250~200Ma);

    五、冈瓦纳构造域 (Gondwana Tectonic Domain)

    (32)双湖三叠纪(250~210Ma)碰撞带;

    (33)昌宁—孟连—清莱—中马来亚三叠纪(250~210Ma) 碰撞带;

    (34)南羌塘—中缅马苏板块(500Ma);

    (35)班公错—怒江—曼德勒—普吉—巴里散北缘白垩纪碰撞带 (100~65 Ma);

    (36)冈底斯板块(500Ma);

    (37)雅鲁藏布—密支那古近纪碰撞带;

    (38)喜马拉雅地块(500 Ma);

    (39)喜马拉雅南缘主边界逆掩断层 (新近纪以来);

    (40)印度板块(500 Ma);

    (41)高加索—厄尔布尔士晚古生代与晚侏罗世碰撞增生带;

    (42)安纳托利亚—德黑兰中白垩世—古新世碰撞带(100~52Ma);

    (43)土耳其—伊朗—阿富汗板块(500Ma);

    (44)扎格罗斯—喀布尔碰撞增生带 (白垩纪以来);

    (45)托罗斯碰撞增生带 (新近纪以来);

    (46)阿拉伯板块(500 Ma);

    (47)阿曼白垩纪碰撞增生带;

    (48)红海裂谷带 (新近纪以来);

    (49)西缅甸 (勃固山—仰光) 板块 (500Ma);

    (50)阿拉干—巽它新生代俯冲—岛弧带;

    (51)巽它板块(500Ma);

    (52)东加里曼丹—苏禄群岛白垩纪碰撞增生带;

    (53)苏拉威西海地块(500Ma);

    (54)东爪哇地块(500Ma);

    (55)北新几内亚岛弧带。

    六、西太平洋构造域 (Western Pacific Tectonic Domain)

    (56)白令海盆 (侏罗纪—古近纪);

    (57)锡霍特—阿林—科里亚克白垩纪碰撞增生带(130~ 120 Ma);

    (58)鄂霍次克板块(800Ma);

    (59)阿留申—勘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库页岛—日本东 北部新生代俯冲—岛弧带 (40 Ma -);

    (60)日本海新近纪 (23 Ma -) 断陷盆地;

    (61)日本中央构造线(白垩纪左行走滑断层带);

    (62)本州南部—四国南部—琉球新近纪俯冲 - 岛弧带;

    (63)台东纵谷新近纪以来左行走滑断层;

    (64)菲律宾—马鲁古新生代双俯冲 - 岛弧带;

    (65)菲律宾海板块(古近纪以来洋壳张裂);

    (66) 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新生代俯冲与岛弧带 (IBM);

    (67) 东亚大陆岩石圈与陆壳洋幔型岩石圈界线 (鄂霍次克—大兴安岭西—山西中部 —武陵山—滇东—泰国达府一线。


    值得一提的是,

    这么复杂的地质图,是数以百万计的基层地质工作者们,拿着锤子、罗盘、放大镜,用脚步丈量出来的结果。

    以中国为例,主要的 1:20 万地质填图工作,在 80 年代就完成了,而且质量颇高。

    在那个年代学测试手段匮乏的年代,着实不易。

    什么概念,将中国分成下图这么多小框,进行地质填图(图中白色的地区,现今大多数已完成 25 万地质图。)

    [​IMG]

    完成类似这样一幅幅复杂的地质图件:

    [​IMG]
    截取自网络公开的 1:20 万图件局部 | 来源:http://www.ngac.org.cn/Map/Document?guid=EC7E1A7A7BFC1954E0430100007F182E

    一切工作还是要基于这些扎实的第一手地质资料。

    向奋战在野外一线的地质工作者们致敬!


    更新:

    较多地(质)图爱好者私信我,想要图 1 的《1:500 万亚洲地质图》原图。

    无暇逐一回复,附在线浏览及下载地址如下:

    (1)在线浏览地址:

    全国地质资料馆

    界面如下:

    [​IMG]

    在此网址还可以浏览全国的 1:25 万,1:50 万等地质图。

    (2)在线下载地址(需注册):

    地质云 3.0

    (3)百度云下载地址(直接拿走):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kVK4-fL6wLyYJ8XMj-nJA

    提取码:zhhm

    收好不谢。


    主要参考文献:

    [1]万天丰.新编亚洲大地构造区划图[J].中国地质,2013,40(05):1351-1365.

    [2]杨巍然,王杰,梁晓.亚洲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J].地学前缘,2012,19(05):1-17.

    [3]任纪舜,牛宝贵,王军,和政军,金小赤,谢良珍,赵磊,刘仁燕,江小均,李舢,杨付岭.1:500 万国际亚洲地质图[J].地球学报,2013,34(01):24-30+129.

    [4]潘桂棠,陆松年,肖庆辉,张克信,尹福光,郝国杰,骆满生,任飞,袁四化.中国大地构造阶段划分和演化[J].地学前缘,2016,23(06):1-23.DOI:10.13745/j.esf.2016.06.001.

    [5]Metcalfe I. Multiple Tethyan ocean basins and orogenic belts in Asia[J]. Gondwana Research, 2021, 100: 87-130. 1-7.

    [6]Metcalfe I. Multiple Tethyan ocean basins and orogenic belts in Asia[J]. Gondwana Research, 2021, 100: 87-130.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