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有哪些古代很重要的地理通道现在废弃了?是什么原因?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3-06-12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IMG]
    [​IMG] 成汤咸,我当高卧百尺楼,尔曹自可轻去就。

    秦函谷关道

    中国古代的名关隘不少,函谷关的存在感恐怕是最高的。

    不过函谷关在中国历史上的实际出镜率其实并没有那么高,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函谷关道逐渐废弃,这座雄关在西汉就已经是过气的网红,往后的史书里便再无它的名字了。


    〇.秦国向东的交通

    函谷关就像一颗流星,辉煌在战国时代。

    当时秦国人以崤山划分东西,崤山以西是秦国。六国都在崤山以东,所以秦称之为「山东六国」。而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县,就在崤山底下,正是秦国通往山东六国的门户。

    函谷关的险要不必多说,《过秦论》一开篇就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所谓「崤函」就是崤山和函谷关。后来山东诸国合纵攻秦到函谷关,秦人闭关而守,诸国愣是顿兵关下,一步也没进去。

    那么自然有人要问了:“难道六国攻秦一定要走函谷关吗?为啥一定要在函谷关下和秦国死磕呢?”所以我们得先看看当时的交通地理,才能知道函谷关为什么重要。

    其实秦国和山东六国之间的交通道路有很多,主要有三条:北道是蒲津道,南道是武关道,中道是崤函道

    [​IMG]

    1.北道(蒲津道)

    蒲津道从秦咸阳出发东行,在黄河大拐弯的地方渡过黄河。这个渡口叫做蒲津,所以这条路称为「蒲津道」。然后顺着中条山向东,再折向东南穿过王屋山,最后南下渡过黄河到达洛阳。

    这条路的缺点很明显:要渡两次黄河

    渡黄河在古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一段的河水尤为湍急,极易翻船。另外,这条路的路程也相对较远,所以为山东诸国所不取。

    2.南道(武关道)

    武关道经过武关,所以叫「武关道」。这条路沿着灞水和丹水穿过秦岭东缘(现在的武关道和秦汉武关道路线不同),直插入南阳盆地,是秦国和楚国长期交锋的路线。倒不危险,也好走,刘邦就是从这条路攻入秦国的。

    但缺点也很明显:向南绕了一个大弯,太远了!

    大军要这么绕路,成本实在受不了。

    3.中道(崤函道)

    崤函道从咸阳向东,沿着崤山北麓,几乎直线地到达洛阳,路程是所有道路里最短的,所以自然也是山东诸国攻秦的首选。崤函道的东边一段分为南北两路,北路更常走,也是因为近。

    函谷关道就是这段路中最难走的一段,而函谷关,正控扼其中最险要的一处。


    一.函谷关道

    先来一张函谷关道的俯视图:

    [​IMG]

    这张图可能看不太清楚,而且古代的地形和现在也不一样。我画一张战国时函谷关地理的抽象图,图中的红线就是函谷关道:

    [​IMG]
    函谷关地理图

    函谷关背靠稠桑原,面临弘农河,背山陵水,是绝佳的军事要地。

    稠桑原是一座高耸的台地,黄河紧贴着稠桑原北岸东流,绝壁临河,无路可走。弘农河穿过两山间汇入黄河,河谷狭窄,两岸陡峭,无处可攀。

    而要从东向西穿过这一块地,就必须先渡过弘农河,函谷关就在河对岸。经过函谷关后,有一道裂谷,从裂谷可以爬上稠桑原,这道裂谷现在在谷歌地图上还能看见,不过以前没现在这么大。走过稠桑原后下山,这就算过了函谷关了。

    这就是函谷关道的路线

    [​IMG]
    函谷关道

    这样的地形对古代军队就是天克。由于弘农河东岸无法行走,也无法驻扎,军队只能先渡河,再沿着西岸的窄道攻关,所以不管几十万大军来到这,真正能用来进攻的人数其实没有多少,大部分队伍都只能在旁边看着,完全没有用武之地。

    现在的函谷关已经不太看得出当时的险峻了。由于水土流失,现在的稠桑原比战国时矮,边缘也变得更平缓。当时弘农河也比现在宽,岸边几乎是没有平地的。现在卫星图显示这里是一片黄土,但古代的生态远较现在好,这一带当时都是森林,所以更加难走。


    二.函谷关的移徙

    本来黄河是紧贴着稠桑原北崖走的,稠桑原绝壁下面就是黄河,其间没有道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和稠桑原之间,逐渐出现了滩地。人们就可以直接穿过稠桑原北、黄河南岸的滩地西行了,不必再翻越稠桑原。

    在卫星图依然可以看到稠桑原北岸的陡峭,滩地也是很狭窄的,但毕竟有路了,总比原本的翻山越岭要来得轻松。

    [​IMG]

    继续画一张抽象图:

    [​IMG]
    函谷新道

    函谷关从此「门前冷落车马稀」,战略意义就这么没了。汉武帝在东边的新安设置了新函谷关,旧函谷关遂成为了弘农县的治所,可谓「老大嫁作商人妇」。

    西汉末,赤眉军从南面的山地绕过新函谷关,直达弘农县——也就是旧函谷关下。由于关城撤去,无兵防守,赤眉军遂一路西进,攻陷长安。

    [​IMG]
    新函谷关

    函谷关本是关中政权为了防御东来的进攻所设,东汉建都洛阳,函谷关就更没有维护的意义了。东汉末,新设的潼关代替了旧函谷关的作用,成为关中东面的险关,曹操进攻马超就是在潼关之下。

    [​IMG]
    潼关

    到了隋代,就不更再在旧函谷关的地方设县了,而在新道上设置了桃林县,以控扼交通。

    附带一提,东汉的潼关设在黄河南岸的山上。到了唐代,同样由于黄河和山崖间出现了滩地,所以唐代的潼关设在山下的黄河南岸上,东汉的潼关就废弃了。现在的旅游景点“潼关古城”是唐代的潼关,而不是汉代的潼关。


    三.现代交通

    现在的道路既没走函谷关旧道,也没有走新道,而是直接在稠桑原上面架路横跨过去,这当然是古人所不能想象的了。

    [​IMG]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