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星有狗 超长篇幅,超多图片预警! 先就问题题目说下,一般更合适的的说法是“亲缘关系”而非“血缘关系”。 两类动物亲缘关系较远却有着相似的外形,要么是为了适应类似的环境和生态位,从而演化出相似的外形特征,也就是所谓的“趋同进化”,要么是一个类群模拟另一类群的外形特征,从而利于自身生存,即所谓的“拟态”,当然也存在一些原因不那么明朗的相似。此外,有一些动物其实外形特征其实不那么像,纯粹是因为人们对它们都不算熟悉,所以不太能区分开来,典型的如蜂鸟和某几种长喙天蛾。 说到蜂鸟和各种长喙天蛾我忍不住要把某些文章拿出来鞭尸一番,比如以下这个代表。 “专家都分不出来”?!!!!!!!!!!果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专家,专家要是连着都分不清只能是“砖家”了。 看看图上那动物那华丽丽的的大触角,砖家是眼瞎了才有可能认错。 接下来我们按类群介绍一些典型的例子: 一、鸟类(一)摩霄羡鹰隼,健翮尔飞博——鹰与隼 隼与鹰;A.隼类代表——矛隼(Falco rusticolus),B.鹰类代表——白头海雕(Haliaeetus leucocephalus) 长期以来,基于形态特征的传统分类学和基于 DNA 杂交技术的分类系统都把隼和鹰都作为“一家人”,纳入“隼形目”。这两类鸟类在外形上确实十分相似,钩状的喙、尖锐的爪、锐利的眼和英武的神态,让人们鹰隼不分。在中文中连“鹰”和“隼”这两个字在两个类群中也常常混用,比如在鹰类中就有叫做“鹃隼”的“异端分子”,隼类中的巨隼也常被叫做“卡拉鹰”。两种鸟类有着同样的文化意象,“鹰隼”甚至成为了一个词语,用于形容凶猛和勇猛之人。 但在 2014 年多国科学家联合开展的一项基于 48 种鸟类全基因组测序的研究表明,这两类猛禽的亲缘关系其实相当远,隼类与叫鹤、鹦鹉以及传统分类中的雀形目在古近纪拥有共同的祖先,而鹰类则和鸮(俗称的各种猫头鹰)、犀鸟、佛法僧等处在演化系统树的另一个分支上,类似的外形特征可能只是趋同进化的体现。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鸟类演化树,已对鹰和隼的位置作标注 当然,再相似也还是有区别的,隼类上喙左右两侧单齿突、鼻内骨质柱状结构;尖翅、无翼指,深色虹膜、无突出的眶上嵴。而鹰类大多上喙左右两侧无齿突(或双齿突)、鼻内无骨质柱状结构;宽圆翅、有翼指,浅色虹膜、有突出的眶上嵴。 飞行姿态对比:飞行时隼类翅膀较尖,末端平整,翼指不明显,鹰类多较宽圆,末端翼指明显。隼类——A.红脚隼 Falco amurensis,B.游隼 Falco peregrinus,C.燕隼 Falco rusticolus)鹰类——D.凤头鹃隼 Aviceda subcristata,E.雀鹰 Accipiter nisus,F.白头海雕 Haliaeetus leucocephalus 眼睛对比:隼类虹膜颜色大多较深,鹰类虹膜颜色大多较浅,此外鹰类除了鹃隼和蜂鹰,都具有突出的眶上嵴。隼类——A.红脚隼 Falco amurensis,B.游隼 Falco peregrinus,C.燕隼 Falco rusticolus)鹰类——D.凤头鹃隼 Aviceda subcristata,E.雀鹰 Accipiter nisus,F.白头海雕 Haliaeetus leucocephalus 具体的情况可参见我的另一个回答: 鹰,隼,雕,枭的区别是什么? (二)胡然大嘴乌——巨嘴鸟和犀鸟 笔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巨嘴鸟和犀鸟弄混,这两类鸟那巨大的喙和如出一辙的莫名气质总能让人傻傻不分。下图中大家可以自行辨认一下: 犀鸟——A.双角犀鸟,Buceros bicornis B.斑冠犀鸟,Anthracoceros coronatus C.巴拉望犀鸟,Antracoceros marchei。 巨嘴鸟——D.托哥巨嘴鸟,Ramphastos brevis E.凹嘴巨嘴鸟,Ramphastos vitellinus F.圭亚那小巨嘴鸟,Selenidera piperivera 当然,上图中的犀鸟都头部都具有盔突,很容易把他们和巨嘴鸟相区分开来,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种类都具有盔突。比如以下几种: 棕颈犀鸟 Aceros nipalensis 红脸地犀鸟 Bucorvus leadbeateri 巨嘴鸟和犀鸟都是杂食性鸟类,虽然大家都觉得它们那巨大的喙与食用水果有关,但事实上它们也会捕食一些小动物,两类鸟的分布和亲缘关系都比较远,巨嘴鸟分布于南美洲,而犀鸟则分布于旧大陆热带雨林,在我国云南和广西的局部地区也有白喉小盔犀鸟(Ptilolaemus tickelli)、双角犀鸟(Buceros bicornis)、棕颈无盔犀鸟(Aceros nipalensis)和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coronatus)的分布。巨嘴鸟属于䴕形目(该目中最广为人所知的有啄木鸟科,而巨嘴鸟则是该目下的另一个科——巨嘴鸟科),犀鸟则独立成目(犀鸟目)。这两个目在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鸟类演化树上位置倒是不远。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鸟类演化树,已对犀鸟鹤巨嘴鸟的位置作标注 (三)羽盖参差,似辽东之鹤举——鹤、鹳、鹭和火烈鸟 鹳、鹤、鹭都是为人们所熟识的涉禽,长脖子长腿,形态优雅,外形极为相似。而火烈鸟虽然也是长脖子长腿,与前几者类似,但是其少有的羽色和奇特的生活习性,虽然不太容易和前三者混淆,但是其别名(红鹳)和形体特征还是会让人误以为其与前三者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鹤类代表——A.丹顶鹤 Grus japonensis,B.灰鹤 Grus grus,C.灰冠鹤 Balearica regulorum,D.蓑羽鹤 Grus virgo 鹳类代表——A.东方白鹳 Ciconia boyciana,B.黑鹳 Ciconia nigra,C.亚洲钳嘴鹳 Anastomus oscitans,D.秃鹳 Leptoptilos crumenifer 鹭类代表——A. 苍鹭 Ardea cinerea,B.牛背鹭 Bubulcus ibis,C.大白鹭 Ardea_alba 火烈鸟代表——1.加勒比海红鹳 Phoenicopterus ruber,2.智利红鹳 Phoenicopterus chilensis,3.大红鹳 Phoenicopterus roseus,4.小红鹳 Phoeniconaias minor,5.安第斯红鹳 Phoenicoparrus andinus,6.秘鲁红鹳 Phoenicoparrus jamesi 在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分类系统中,鹤、鹭和火烈鸟三种鸟类分别隶属于鹤形目、鹈形目和火烈鸟目,鹤形目和鸻形目关系较近,火烈鸟目则和鸊鷉目拥有最近的共同祖先。在这次研究中,缺少鹳类样本,因而鹳形目在演化树中的位置不详。基于以往研究来看,鹳形目应该和鹈形目的关系较近。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鸟类演化树,已对鹤类,鹭类,火烈鸟的位置作标注,该研究缺乏鹳类的样本,因而不能显示出鹳类在演化中的地位 就外形区别上,大致是鹳的体型较为粗壮,鹭则纤细,鹤在两者之间较为匀称,此外,多数鹭类在飞行时喜欢缩着脖子,这点也有别于鹤和鹳。至于火烈鸟,这货不仅朝下弯曲的喙特别与众不同之外,和前三者不一样的地方还在于它的脚上有蹼。 大白鹭 Ardea alba,注意看它的脚没蹼 智利红鹳 Phoenicopterus chilensis,注意看它脚趾的蹼 如上图所示,火烈鸟既有涉禽一样的长腿,同时趾间也具有游禽一样的蹼。正因具有蹼,在万不得已的时候,火烈鸟划起水来,可比其他的涉禽省力得多。不过,毕竟火烈鸟在深水区域也不方便觅食,因而像鸭子一样游水较为少见。 一只划水的安第斯红鹳https://www.zhihu.com/video/1480593992602005504 (四)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与雨燕 由于家燕这个物种实在是太被人所熟知了,以至于雀形目燕科以外的雨燕也往往与其相混淆。雀形目燕科中最为常见的物种家燕(Hirundo rustica)、金腰燕(Cecropis daurica),和雨燕中最为国人所熟知的普通楼燕(Apus apus,也叫北京雨燕),都被人混称为“燕子”。当然,它们在外形上确有相似之处,都善于飞行,都有叉状尾羽。 A.家燕 B.金腰燕 C.普通楼燕,即北京雨燕 不过外形区别其实也很明显,家燕和金腰燕翅膀更加宽短,普通楼燕则又窄又长,此外家燕和金腰燕尾羽呈深叉,而普通雨燕是浅叉,有时甚至展开成一条直线。 家燕和普通楼燕对比,左为家燕,右为普通楼燕,即北京雨燕 家燕 金腰燕 普通楼燕,即北京雨燕 这几种鸟类也都爱在人类建筑物上筑巢,家燕和金腰燕往往筑泥巢,因巢穴形状不同被人们称为“拙燕”和“巧燕”。家燕为开口较大的碗装,金腰眼则为开口较小的长颈瓶状。而普通楼燕的巢则是泥土杂草混杂的,在北京颐和园和天坛等古建筑,就有大批普通楼燕筑巢。 三种燕科鸟类巢穴对比 a/b 为白腰毛脚燕(Delichon urbicum)及其巢穴,c/d 为家燕及其巢穴,e/f 为金腰燕及其巢穴 普通楼燕,即北京雨燕普通楼燕及其巢穴 这里不得不提到著名的食材“燕窝”,燕窝一般指的是雨燕科的几种金丝燕(区别于前面雀形目的,那个叫金腰燕)用唾液混和其他物质筑的巢,实际上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营养,这一点可见知乎下的其他问题: 没意思,当我提到「燕窝」的时候,你们就知道我的套路了 爪哇金丝燕及其巢穴 普通楼燕还有几个很特别的地方,一是它们的喙看上去很小,但是张嘴时就能看见它们的嘴裂其实已经到了眼睛下方。此外由于适应长期飞行的生活,它的后肢极短,且四趾均朝前便于攀附在树木建筑物上,但也使得它在地面无法跳跃和快速爬行,也无法在地面起飞。这点和家燕、金腰燕大相径庭。 普通楼燕的嘴裂很深 带着环志的普通楼燕的脚,可以看出其四个趾都是超前的 在传统分类学和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分类系统中,雨燕一直和夜鹰、蜂鸟关系紧密。曾经被作为一个独立的目,在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分类系统中将其和夜鹰、蜂鸟共同列为夜鹰目,和家燕、金腰燕所在的雀形目燕科亲缘关系还是较远的。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鸟类演化树,已对家燕所在雀形目和雨燕所在夜鹰目作标注 二、哺乳类(一)哺乳动物中的“山寨之家”——有袋类与有胎盘类动物 在演化历程中,有袋类长时间独立分布于澳洲和美洲等区域,和有胎盘类在不同的土地上面临相似的环境,辐射进化出多样的物种以适应相似的生态位,因而诞生了不少在外形和习性上都与某类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相似的类群,堪称哺乳动物中的“山寨之家”。例如袋狼(已灭绝,类似于狼)、袋鼹(类似于鼹鼠,在下文中详述)、袋食蚁兽(类似于食蚁兽)、蜜袋鼯(类似于鼯鼠和鼯猴,在下文中详述)、负鼠(类似于中小型啮齿目动物)、袋狮(已灭绝,类似于现存大型猫科动物)、袋貘(已灭绝,对应貘)、袋剑齿虎(已灭绝,类似于剑齿虎)等。 左为袋狼(Thylacinus cynocephalus,已灭绝),右为灰狼(Canis lupus) 袋狼的影像记录https://www.zhihu.com/video/1483789752637386752 左为南方袋鼹(Notoryctes typhlops),右为欧洲欧洲鼹鼠(Talpa europaea),均为标本 左上为袋食蚁兽(Myrmecobius fasciatus),右上为小食蚁兽(Tamandua tetradactyla),下为大食蚁兽(Myrmecophaga tridactyla) A.蜜袋鼯(Petaurus breviceps),B.红白鼯鼠(Petaurista alborufus) 然而实际上,这些有袋类和对应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相当远,前者隶属于真兽亚纲有袋下纲,后者们则是真兽亚纲有胎盘下纲,也是当前哺乳动物中最庞大的类群。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大多数物种的母兽大多不具有真正的胎盘,发育不完全的幼崽在母兽特殊的育儿袋完成后续发育,而后者多数物种的母兽具有真正的胎盘。 哺乳动物演化树,其中可看出有袋下纲和有胎盘下纲为兽亚纲下的两个分支 东部灰大袋鼠,雌性个体及其在育儿袋中的幼崽 袋鼠出生不久的幼体,在育儿袋中通过吸吮母体育儿袋中的乳头获得乳汁 (二)行似针毡动,谁敢便行拳——刺猬、马岛猬、豪猪与针鼹等 如果看到一只身体上带着棘刺的小动物,你会不会脱口而出——“刺猬”。实际上,带有棘刺的哺乳动物可不止刺猬,还有豪猪、马岛猥和针鼹等等。大家可以试着辨认一下下面四个小动物谁是真正的我们所谓的“刺猬”。 1 号是真正的刺猬的一种,普通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也叫西欧刺猬。2 到 4 号分别为澳洲针鼹(Tachyglossus aculeatus) ,马来豪猪(Hystrix brachyura)和普通马岛猬(Tenrec ecaudatus)。 虽然身体上都长有棘刺,不过四类动物亲缘关系较远,其中,刺猬、马岛猥和豪猪隶属于真兽亚纲有胎盘下纲,刺猬通常指的是劳亚食虫目猬科猬亚科的各种动物,如常见的普通刺猬,以及网络上备受喜爱的大耳猬(Hemiechinus auritus)。马岛猥属于非洲猥目马岛猥科马岛猥科。豪猪则是啮齿目豪猪科的各种动物,同属啮齿目的美洲豪猪科的动物也常常被混称为豪猪,虽然他们是不同科的动物,而针鼹则是原兽亚纲单孔目针鼹科动物的统称。 刺猬科的代表,左为普通刺猬,右为大耳猬 针鼹科代表,左为澳洲针鼹,右为长吻针鼹(Zaglossus bruijnijpg) 左为豪猪科的马来豪猪,右为美洲豪猪科的北美豪猪(Erethizon dorsatum) 马岛猬科代表,左为普通马岛猬,右为低地纹猬(Hemicentetes semispinosus) 哺乳动物演化树,已标注出刺猬和其他动物在其中的位置 (三)你才是老鼠,你们一家都是老鼠——鼠和各类“鼠形”动物,包括但不限于鼹鼠、鼩鼱、树鼩、象鼩、鼠兔等,看看这些名字,不是直接叫“鼠”就是偏旁带着“鼠”字 经典动画《黑猫警长》短短几集的篇幅囊括的生物学知识相当丰富,其中大反派“一只耳”出场的第一集中,鼩鼱妈妈的孩子们串成一串行走的画面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其实展示的是鼩鼱科中一些物种所具有的先天性跟随行为。 动画片《黑猫警长》中关于鼩鼱的片段 现实世界里鼩鼱的跟随行为 鼩鼱科动物的代表——普通鼩鼱(Sorex araneus) 正在进食的普通鼩鼱 夜晚外出活动的普通鼩鼱https://www.zhihu.com/video/1484672680636506113 没错,鼩鼱不是老鼠,不是啮齿目动物,甚至都不是更上一层的灵长总目的动物,换句话说,我们和老鼠的亲缘关系(当然也比较远),都比鼩鼱和老鼠的关系近。 只有啮齿目下的松鼠科、鼠科、仓鼠科、竹鼠科、鼠科、睡鼠科、跳鼠科等科的小型动物,名字叫做“鼠”,外形特征确是典型的“鼠形”,作为啮齿目,他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鼠”。 啮齿目代表——A.豚鼠,即俗称的荷兰鼠(Cavia porcellus)B.跳兔(虽然叫兔但人家是正经啮齿目不是兔形目成员,Pedetes capensis)C.金背地松鼠(Callospermophilus lateralis)D.美洲河狸(Castor canadensis)E.家鼠(Mus musculus) 而其他一些类群的小动物,虽然与啮齿目亲缘关系较远,但也同样“鼠模鼠样”。如劳亚食虫目中的鼩鼱科、鼹科的小动物,猬科除了刺猬亚科之外还有一个毛猬亚科,这个亚科的小动物不长刺,也很像小老鼠。 劳亚食虫目的“鼠形”小动物们——A.海地沟齿鼩(Solenodon paradoxus)B.小毛猬(Hylomys suillus)C.饰纹鼩鼱(Sorex ornatus)D.欧洲鼹鼠(Talpa europaea) 另外树鼩目各种动物,象鼩目各种动物,都是或大或小的我们熟知的“小老鼠”模样。 树鼩目代表——A.南印树鼩(Anathana ellioti)B.普通树鼩(Tupaia glis) C.霍氏树鼩(Tupaia javanica) 象鼩目代表——A.北非象鼩(Petrosaltator rozeti)B.圆耳象鼩 (Macroscelides proboscideus) C.黑象鼩(Rhynchocyon petersi) D.四趾岩象鼩(Petrodromus tetradactylus) 说到各种叫做“鼩”的动物,不得不提到曾经的“食虫目”,这个目囊括了上述提到的劳亚食虫目(也叫真盲缺目)、非洲猬目、象鼩目等多个类群,然而分子生物学证据显示,食虫目实际上是亲缘关系较远的并系群,最终在目前主流的分类主张中,这个大杂烩目被拆分成为不同的目,如劳亚兽总目下劳亚食虫目(之所以多劳亚两字主要是区别于曾经的“食虫目”,表明是劳亚兽总目下的新的食虫目),非洲兽总目下的非洲猬目、象鼩目。至于树鼩目,人们倒是很早就发现了它与灵长目和皮翼目亲缘关系较近,因此很早就从食虫目脱离,在灵长总目下独立成目。 除了上述几类动物之外,还有一类相对来说亲缘关系略近一些的“似鼠”动物,那就是鼠兔。鼠兔包括了兔形目鼠兔科的三十多种动物,它们所隶属的兔形目,是现存哺乳类中和啮齿目关系最近的一个目。形似鼠,实则是兔,“鼠兔”这个名字十分贴切。 高山鼠兔 (Alpine pika). 北美鼠兔(Ochotona princeps) 哺乳动物演化树,已注明各种真鼠假鼠在其中的位置 (四)披着狗皮的“猫”——鬣狗科与犬科 鬣狗科的四种动物——A.斑鬣狗(Crocuta crocuta) B.棕鬣狗(Parahyaena brunnea) C.条纹鬣狗 (Hyaena hyaena) D.土狼(Proteles cristata) 鬣狗这类动物由于名字带了个“狗”字很容易想当然地觉得它们属于犬科动物,或者和犬科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然而事实上,鬣狗科动物在食肉目中被归到猫型亚目(而非另一个犬型亚目)中,和它亲缘关系最近的类群是獴科和食蚁狸科,而它和猫科动物的关系甚至都比和犬科动物的近,它名字中这个“狗”字那是真的名不副实。 食肉目动物演化树,可见鬣狗是和猫科动物等在一个分支上,和犬科动物亲缘关系其实比较远,反而和食蚁狸和獴的关系比较近 不过毕竟它们也不是猫科,所以题目中的猫字还是多打了个引号。 (五)你才是干脆面,你们全家都是干脆面——浣熊与小熊猫、貉、花面狸(果子狸)、獾 食肉目中这一堆动物也常常让人混淆,放一幅图给大家先试着辨认一下。 A.小熊猫(Ailurus fulgens) B.北美浣熊(Procyon lotor) C.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D.花面狸(即果子狸,Paguma larvata) 其实放在一起看的话,这几类动物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它们在分类上虽然都是食肉目,不过分属于不同的科。浣熊属于浣熊科,这个科里面还有南美浣熊等十六种动物。小熊猫单独属于小熊猫科,这个科就小熊猫一个物种(目前也有主张将小熊猫的两个亚种分别视作两个物种,即中华小熊猫和喜马拉雅小熊猫)。貉属于犬科貉属,花面狸属于灵猫科花面狸属,这两个属都是单型属(仅有一个物种的属)。 食肉目动物演化树,已标注四种动物所在位置 最后我想说说花面狸和貉,它们虽然和小熊猫一样是我国的本土物种,远没有小熊猫受到的关注之多。此外,它们都面临环境破坏和栖息地缩小的严峻生存形势,此外,花面狸深陷非法猎捕和食用的泥潭,貉长期默默无闻知晓度极低,作为和我们共享一片土地的小动物,它们应该拥有更光明的未来和更多的关注。 在木棉树上攀爬的花面狸 (六)雪山飞狐——鼯猴、鼯鼠、蜜袋鼯 哺乳动物中虽然只有蝙蝠(即翼手目)具有真正的飞行能力,但是在各个类群中演化出了不少具备滑行能力的动物,如标题中提到的鼯猴、鼯鼠和蜜袋鼯。这几类动物基本都是依靠在身体两侧四肢周边的翼膜实现短距离滑翔,加上它们的名字都带的有“鼯”字,因而常被混淆。 两种鼯猴,左为菲律宾鼯猴(Cynocephalus volans),右为斑鼯猴(也叫巽他鼯猴,Cynocephalus variegatus) 鼯猴滑行并着落的形态 鼯猴滑行https://www.zhihu.com/video/1485033636084322304 红白鼯鼠(Petaurista alborufus),体型最大的一种鼯鼠 红白鼯鼠滑翔https://www.zhihu.com/video/1485035688664326144 南方鼯鼠(Glaucomys volans) 南方鼯鼠https://www.zhihu.com/video/1485036380375482368 蜜袋鼯(Petaurus breviceps) 滑翔中的蜜袋鼯 鼯猴虽然叫猴,却并不是灵长目动物,而是隶属于皮翼目,这个目是个小目,仅有 1 科(鼯猴科)1 属(鼯猴属)2 个种(菲律宾鼯猴、斑鼯猴又叫巽他鼯猴)。而鼯鼠确实是真正的鼠,是啮齿目松鼠科鼯鼠族各类动物的统称,有 50 种左右,其中体型最大的即红白鼯鼠。至于蜜袋鼬,名字中的“袋”字就很明显地揭示了它有袋类的身份。 哺乳动物演化树,已注明鼯猴、鼯鼠、蜜袋鼯所在位置 此外,啮齿目中还有一类具有翼膜的小动物,即鳞尾松鼠科下的一些物种,不过相关资料和图片较少,暂不多说。 西非鱗尾松鼠(Anomalurus beecrofti),从图中可看出,它前后肢之间也有翼膜 三、两栖和爬行类(一)“四脚蛇”们——蝾螈与蜥蜴 两栖纲的有尾目包括了隐腮鲵亚目(如大鲵、小鲵等)和蝾螈亚目(如东方蝾螈、真螈等),在这其中,除了少数类群(如鳗螈)之外均具有四肢和细长的身躯,与爬行纲蜥蜴目(也有分类系统将其作为有鳞目蜥蜴亚目)的小型蜥蜴外形较为相似,也常常容易混淆。不过它们分属两个纲,其亲缘关系自然非常远,至于两栖纲和爬行纲的区别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两栖纲中的“四脚蛇”——A.红腹蝾螈(Cynops pyrrhogaster) B.蓝尾蝾螈(Cynops cyanurus) C.绿红东美螈(Notophthalmus viridescens) D.中国小鲵(Hynobius chinensis) 各类蜥蜴——A.南草蜥(Takydromus sexlineatus)B.印尼蓝舌蜥(Tiliqua gigas)C.疣尾蜥虎(学名:Hemidactylus frenatus) (二)无腿蜥蜴宛若蛇——蛇蜥与蛇 这里提到的蛇蜥指的是蜥蜴目(或有鳞目蜥蜴亚目)下蛇蜥科蛇蜥亚科的各类物种,因为蛇蜥科也不是所有的物种都没有四肢,三个亚科中仅有蛇蜥亚科的成员才不具有四肢,和蛇十分相似,区别在于它们具有可以活动的眼睑,且有耳洞,这两点可以将它们与蛇相区别开。 蛇蜥(Anguis fragilis) 蛇蜥https://www.zhihu.com/video/1485386258259664896 蜥蜴与蛇在一些分类系统中作为有鳞目中的两个亚目(蜥蜴亚目和蛇亚目),也有的将两者单独成目(蜥蜴目和蛇目),蛇蜥与蛇虽然外形相似,但是也还是跨越了不同的目或者亚目。 (三)穴居生活——蚓螈、盲蛇与蚓蜥 这三类动物基本都是类似于蚯蚓或者蠕虫的外形,这是它们适应穴居生活的趋同进化。很难想象它们是两栖和爬行类。 墨西哥蚓螈(Dermophis mexicanus) 伊比利亚蚓蜥(Blanus cinereus) 钩盲蛇(Indotyphlops braminus) 虽然相似,但它们亲缘关系也很远,蚓螈隶属于两栖纲无足目,盲蛇指的是爬行纲蛇目(或者有鳞目蛇亚目)下的盲蛇科动物,而蚓蜥则属于爬行纲蜥蜴目(或有鳞目蜥蜴亚目)蚓蜥科。和他们相似的蚯蚓在分类地位上则更远,都不是脊索动物门,而是环节动物门的成员了。 四、昆虫(一)“昆虫中的“山寨之家””——各类昆虫的脉翅目昆虫 昆虫中的脉翅目是一个很有特点的目,这个目的昆虫一般都叫做某某蛉,我们最常见的如草蛉科昆虫包括大草蛉、中华草蛉等。 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 某种草蛉 草蛉看上去平平无奇,不过,它的其他亲戚们在外形上可就各放异彩,不同的科“山寨”了昆虫纲各个目的外形。如螳蛉科成虫的第一对足特化为捕捉足,整只虫极似一只小型的螳螂。不过仔细看你会发现,螳蛉的捕捉足和螳螂的折叠方式并不太一样。 各种螳蛉 真正的螳螂,上为薄翅螳(Mantis religiosa) ,下为中华大刀螳中华大刀螳(Tenodera sinensis) 有些螳蛉模仿螳螂还不够,在模仿螳螂的同时还要“山寨”一下黄蜂,外形俨然拼接怪。如褐螳蛉(Climaciella brunnea)。 褐螳蛉(Climaciella brunnea) 又如蝶角蛉科和蚁蛉科的一些昆虫,它们成虫的身形,尤其是两对翅膀极像蜻蜓。 某种蚁蛉,学名 Distoleon tetragrammicus 某种蝶角蛉,学名 Ascalaphus sinister 真正的蜻蜓——蓝晏蜓 (Aeshna cyanea) 蝶角蛉的其他一些昆虫,如黄花蝶角蛉,其翅膀较为宽大且不是透明膜质而带有鲜艳颜色,这个翅膀加上其长长的触角(其蝶角蛉的名字由来于此),又很像鳞翅目的蝴蝶。 黄花蝶角蛉 Libelloides macaronius 真正的蝴蝶——报喜斑粉蝶(Delias pasithoe) 蝶蛉科(注意是蝶蛉不是蝶角蛉)的一些昆虫,其外形又与蛾蠓极为相似。 某种蝶蛉,学名 Psychopsis insolens 毛蠓(Clogmia albipunctata) (二)“傍大腿”的虫虫们——拟态蜂类的各类昆虫 蜜蜂、胡蜂等膜翅目细腰亚目的昆虫是昆虫界最受欢迎的拟态对象,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的不少物种都与蜜蜂或胡蜂等颇为相似。 还是先来玩一个找找看的游戏,看看下列昆虫中谁是真正的胡蜂。 六只昆虫只有第一排第一只是真正的胡蜂——德国黄胡蜂(Vespula germanica),第二排第二只是一种树蜂,第二排第三只是一种天牛,其他的均为不同种类的食蚜蝇 下面我们分类群看一看究竟有多少昆虫在这场 COS 胡蜂 / 蜜蜂大赛中竞技。不过在这之前先看一下正主长啥样。 金环胡蜂(Vespa mandarinia) 德国黄胡蜂(Vespula germanica) 西方蜜蜂 (Apis mellifera)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各个目的 COSER 们,首先是鳞翅目的代表——鹿蛾。 各种拟态胡蜂的鹿蛾,分别是 Amata trigonophora,Auriculoceryx pterodactyliformis,Caeneressa diaphana 鳞翅目中除了鹿蛾,透翅蛾科也有不少 COSER。 各种拟态胡蜂的透翅蛾,分别是 Paranthrene tabaniformis,Paranthrene simulans,Paranthrene robiniae 鳞翅目的拟态固然很像,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辨认,一方面鳞翅目昆虫的触角多为羽状或棒槌状,和蜂的触角多少有点区别,此外,蜂类隶属于膜翅目的细腰亚目,这个亚目第 1 和第 2腹环之间有一个非常细的部位,也就是它们的“细腰”,而这些拟态的鳞翅目昆虫在这点上拟态得都不足以以假乱真,最后一点,作为鳞翅目昆虫,哪怕它们演化出了透明翅膀,但是鳞翅还是残留有或多或少的痕迹。 鞘翅目表示不服,请求参战。 虎天牛 (Xylotrechus khampaseuthi) 当然,虎天牛的拟态甚至还不如前面的鳞翅目昆虫,除了颜色,基本没啥像的。 半翅目的蝉(也有将其作为独立的目,即——同翅目)也加入混战。 上图是名为 Lissoscarta pereneensis 的叶蝉,下图是名为 Heteronotus vespiformis 的角蝉 双翅目的食蚜蝇和蜂虻表示你们都是渣渣。 各种食蚜蝇 大蜂虻(Bombylius major) 活动中的大蜂虻https://www.zhihu.com/video/1485952860462882816 双翅目的昆虫们虽然拟态得比较好,但是它和真正的蜂之间有一个极为显著的差异,即一般的昆虫都具有两对翅,包括膜翅目的蜂类,而食蚜蝇隶属于双翅目,这个目最大的特征就是只具有一对翅,另一对翅已经退化为平衡棒等其他结构。 前面我们提到的各种外形相似的动物,多是趋同进化的例子,而昆虫纲中大量物种模拟蜂类的外形,则是拟态的范例。就这些拟态的昆虫而言,与胡蜂或者蜜蜂相似的外形,有可能让捕食者将他们误认为是会蜇人,具有一定攻击性的的蜂类,从而降低被捕食的概率。 五、软体动物·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螺壳——鹦鹉螺和各种真正的螺(腹足纲) 提到螺旋状的贝壳,大家都会想到各种螺和蜗牛,即我们熟知的腹足纲动物——软体动物中最繁盛的一个类群。很多腹足纲动物都具有一个螺旋状的外壳,不过在现生软体动物中,还有一类动物也具有螺旋状的壳,即鹦鹉螺。 腹足纲代表——A.森林葱蜗牛 Cepaea nemoralis,B.黄金螺(Pomacea bridgesii) 鹦鹉螺帕劳鹦鹉螺 (Nautilus belauensis) 当然,光看外壳,鹦鹉螺和腹足纲动物很像,一旦看到身体还是很容易将它与螺和蜗牛相区分开来,并一目了然地看出它和乌贼章鱼等亲密关系。区别于腹足纲真正的“螺”,鹦鹉螺隶属于头足纲,单独作为一个亚纲一个目一个科,现存 6 个物种。 此外,鹦鹉螺的螺壳和腹足纲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腹足纲的整个螺壳内空间是联通的,而鹦鹉螺的被隔成了一个一个的腔室,最末一室为躯体所居,称为“住室”,一般来说,这也是最大的一间壳室,而其他各室充满气体,均称为“气室”,有管道穿过隔膜将各腔室连在一起,水流和气体通过室管排向壳外,这样,它们便能随意地控制自身浮力,可以缓慢上浮或下潜。 鹦鹉螺壳纵剖 趋同进化也好,拟态也罢,这些外形相似实则亲缘关系很远的动物殊途同归,共同在演化的道路上完美地完成了生存这个命题,它们的作答,共同为这颗蓝星上的生物多样性,增添了更多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