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门檐留这个切口是为什么?

Discussion in '知乎日报' started by 漂亮的石头, 2016-05-09.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Staff Member

    Joined:
    2012-02-10
    Messages:
    487,766
    Likes Received:
    47
    日报标题:好好的门檐,故意留个豁口有何用意?


    [​IMG]

    [​IMG] 知乎用户,那美好的人生,金克木已替我过完了。

    这个细部非常眼熟,一望而知是意大利的房子……或者就是 Carlo Scarpa 的手笔。下周一系图开门,我就去查查他的作品全集。假如我猜中了,就请题主为我点赞~

    说到这个细部的用意,我猜想这就是一种构造细部的小游戏;这类小游戏看得多了,自然会心有意。谜底是这样小,似出奇,也出之不远,—— 所以就先容我旁逸一下,放大一下期待。

    1970 年代末,冯纪忠先生复出,设计方塔园。这座园子本身的故事,就很值得一讲—— 是公园,但有宋塔:宋意与宋之山水,宋人之气息况味;——看到这辨析,便知耳熟能详的 「江南园林 」 去之有多远:能汲取 「 私家园林 」 ,而用进 「 公园 」 ,其间的转译当远非漏窗、曲径、复廊、云墙的层面所能见。可是,这里只说它的何陋轩。

    [​IMG]

    原图底注——视点在塔二层。 「 整个设计为何不取明清,而独取宋的精神?不仅因为作为全园主体且年代久远的宋塔……而且宋代的政治氛围相对来说自由宽松,其文化精神普遍地有着追求个性表达的取向。正是这种精神能让我们有共鸣,有借鉴。 」 ——《冯纪忠语录》(导报 121.p22)

    何陋轩是方塔园后园隐密处的一处茶棚,自成天地。因为方塔园本身也希望为四邻的老人提供喝早茶、遛鸟的所在。何陋轩背对方塔,长檐下只见一湾绿水。但就是这小小一座茶棚,台基却不止一座:扭转了三次,相互成角度的重叠,最后才定准位置。为什么这么做?

    [​IMG]

    先从茶棚说起,那个茶棚其实不小,之所以大,也是冯先生的记忆、情怀有意致之:早在 1950 年代杭州的「花港观鱼」设计中,他就提起民间节庆、演出、欢筵时的大布篷对处在它翼下的人们心理、氛围和活动的影响,---- 这种临时性的「大布篷」,是别于那种永久性的「大屋顶」的。冯先生一生都抱持着这种对民间的观察力与同理心。

    [​IMG]

    可是冯先生做建筑,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然后就顾盼自雄的作风。他会沉潜,会酝酿,就像放慢动作。茶棚这样大,台基太小、太大都配不上。太小,失重; 太大,又太单。而且,台基该正对水面呢,还是倾斜?正对好像又太呆,倾斜又好像没来由。最后决定,就让调整过程中的三个位置都成立:三个方形彼此交叠,最后落准的位置,作为轩下的主茶座;可是另两个方形呢,也可以是半露天,也可以悠悠品茶。

    这就是冯先生自己说过的「反常合道」(见他的文集「建筑弦柱」)。艺术里有名的「陌生化」,也庶几近之。

    [​IMG]

    (「建筑弦柱」书影:封面背影,就是何陋轩。)

    那么可以说说这门檐的切口了。门檐(其实我更觉得是窗檐)已经这样宽,足够遮阳避雨:所以再开一个小小切口,也无所谓。And?

    And,这小切口就是小游戏。试想长日徊光,悠然入窗,朝晖夕晖,斜铺桌上;桌上适才有瓶花,有公仔,有相框里你的微笑的姑娘,——这时阳光的温暖,该怎样?是不是有了一点「熟悉的陌生感」?

    是不是想,略略剪裁一下这方阳光?

    对了,那就是这个小切口。

    同样的,在雨天,在室内因为玻璃,其实是看不到雨帘的反光的。那年我在北京上班,桌靠着窗,可每逢预报雨天,总要推开窗伸出手臂,才能确定有没有雨丝来。试想如果这窗,头顶有檐;檐板正中有孔:积雨下注,可以凝视,岂不欣然?

    对了,也是这小切口。

    构造不见得就是合用,用亦可有诗情。如果这小切口有些特别之用,不出乎阳光、雨水与风。虽然再回头看,以檐板之厚、切口断面亦不多减,好像与进光、排水的关联,并没有这么大。这就留待下周一,去查 Scarpa。我相信是这位建筑师的手笔。因为他是有这样的心的。请看他为一对夫妇设计的墓园,那两座安息在阴翳之下的石棺:

    [​IMG]

    即便到了另一个世界,也还是这样依偎。

    感谢 0 的相册 - 方塔园 惠允转载:)

    阅读原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