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科技 剪刀石头布制胜策略,不只是个玩笑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4-05-04 发布。版面名称:新闻聚焦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4,885
    赞:
    46
    热门评论

    匿名人士 | 2014-05-04 17:43:53

    360个样本,哪来的说服力,装文明用语装到这种程度了

    支持:0 | 反对:0

    匿名人士 | 2014-05-04 17:43:18

    随机算法什么的,蒙特卡罗随机行走什么的

    支持:0 | 反对:0

    匿名人士 | 2014-05-04 17:42:59

    cn文明用语

    支持:0 | 反对:0

    匿名人士 | 2014-05-04 17:42:18

    搞笑诺贝尔奖。

    支持:0 | 反对:0

    匿名人士 | 2014-05-04 17:40:38

    这和理论物理有毛关系

    支持:0 | 反对:0

    匿名人士 | 2014-05-04 17:39:55

    没乐趣了!!不是什么都要赢的。。。

    支持:0 | 反对:0


    “太重大的发现呀……这就是诺贝尔不敢设数学奖的原因”;“不愧是重大科学发现啊,真是浪费科研经费啊!”这样冷嘲热讽的腔调,近日 开始风靡互联网。由头是这样一则新闻:《中国科学家发现石头剪刀布制胜策略》。首发媒体报道说,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招募360名学生,随机配对玩300轮石头剪刀布游戏,实验发现,大家在玩石头剪刀布时有这样的规律:赢家习惯于保持现状、输家倾向于做出改变。掌握了这 个规律,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出招。

    剪刀石头布的真相为何?
    乍一听,这样的研究实在是有些无厘头,但实际上,这篇全英文的报告长达21页、包含各种数理模型,远比报道所述的“找360个学生玩猜拳”复杂的多。文章的观点是:这种“胜留输变”的模式可能是人脑中固有的条件反射,其中潜藏的心理状态值得进一步研究。

    有媒体翻译并摘录了其中的主要观点:

    经典的游戏理论表明,要想玩得聪明,玩家的选择应该是完全随机的。也就是说,保持选择的不可预见性,不要被对手预测到。这种模式也就是所谓的“纳什均衡”。在这种模式中,两个玩家在一轮中选择剪刀、石头、布的概率相等。

    所有六个小组的玩家选择每个动作的几率是1/3,正如随即选择的概率。然而,在做了更仔细的检查后,组织者注意到更深层的行为模式。

    当玩家赢了一轮后,他们倾向于在下一轮中重复之前获胜的动作,这远比随机选择的概率高。另一方面,失败者则倾向于变换动作。

    研究者说,在游戏理论中,这种“胜留输变”的策略是博弈论中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可能是人脑中固有的。

    研究者写道,预判这一模式并战胜对手,可能会让个别玩家获得更高的利益。这个游戏展示了集体循环运动,而这是纳什均衡概念所不能解释的。对未来的研究而言,条件反射是人脑做决定的基本机制之一,还是更基本的神经机制的结果。

    剪刀石头布只是一个游戏,但对研究人类的竞争性行为而言,它是一种有益的模式,例如在金融交易中就是如此。(@新浪微天下编译)

    而且,这也不是“剪刀石头布”游戏第一次进入研究视野,蝌蚪君检索发现,最近一次的讨论来自《Discover》上一则《To win at rock-paper-scissors, put on a blindfold》的报道(果壳网编译),伦敦大学学院的理查德•库克进行了一项实验,他让45个人两两对决,并以现金作奖品。每一局都需要蒙上一方或双方的眼睛。库克发现,有一方蒙住眼睛时平局出现的几率为36.3%,而双方都蒙上眼睛时平局的几率下降到了33.3%。后者才是随机出拳时平局该有的几率,二者的显著差距说明前者并非绝对随机。库克在研究过程中提到了“镜像神经元”,当动物做出某个特定动作或看到其他个体做出相同动作时这些神经元会兴奋。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出拳动作会激活另一个人的“镜像神经元”,诱使晚出拳的人做出相同的动作。镜像神经元是否真的存在于人脑仍然具有争议(仅能确认它们在猴脑中存在),但库克指出“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会使大脑中的一些区域活跃起来,而这些区域正是人们认为有镜像神经元分布的地方。

    不过跟中国科学家的发现不同,库克认为睁着眼的玩家似乎并没有采取什么策略,他们的行为完全是不自觉的,与对手前一轮或者更前一轮的表现没关系。

    另外,对于患上机器人狂热症的日本科学家来说,他们甚至研发出了一款“石头剪刀布机器人”,虽然只有一只手,但是百发百胜无人能敌。

    严肃新闻为何变成笑话?

    一条极其简化的科技报道,引爆了网民们对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调侃。即使此后不少媒体找出了论文原文,证明了这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也无法消除人们的质疑甚至谩骂。且不论这一报告究竟价值几何,至少可以看出:只求表达而不求实证,确为当下社会浮躁病的病象之一。大家可以对科学界的浮躁表达不满,但是,在断定别人的科研是垃圾之前,何不先检视自己的发言是否具有科学精神呢?

    标签化的报道暗合吐槽心理

    在互联网快速传播中,复杂的学术的描述和词语被过滤简化,成为更具有传播力和煽动性的标签语言,在这个新闻中,我们看到,“中国科学家”代替浙江大学等研究机构,用“石头剪刀布”代替游戏策略。这些标签,暗合了受众吐槽的心理。再加上很少有人有耐心去了解背后的学术背景和专业内容,这种简单与粗暴的网络互动方式,模糊了事件本来的面目,让学术探讨变成一场吐槽大会。

    当然,让人欣慰的是,也有一些人选择冷静下来,并为自己之前的做法道歉。

    @武志红:惭愧,昨天瞎嘲笑它。

    @孢子响马:我为之前嘲笑了这个实验道歉。这是一次很严肃的研究。

    @希波克拉底的学生:用现代科学方法验证一些传统的观念、理论也是也是很有价值的 。

    蝌蚪君注:当我们再看到类似“无厘头”报道,在调侃揶揄之前,或许应该先简单检索下背后的真相是什么,这既能最大程度的满足现代人渐渐远去的好奇心,也是对那些严肃工作的人最简单不过的尊重。

    (有兴趣的朋友可百度“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继续研究。)

    另附小贴士一枚,效果请大家自行鉴定:

    [​IMG]
     
  2. thanks
     
正在加载...